本世纪初,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颗灿烂的棋星,它的光芒不仅照耀在棋人、棋艺、棋事上,而且创造性地通过“字形排局”等形式,宣传抗击列强的爱国之心,为棋文化的内涵作了有益的开拓;又通过表演棋艺作为劝募的形式,为当时的爱国抗日运动筹集资金,并在海外华侨中扩大了影响。他就是浙江平阳县的谢侠逊先生。纵观谢一生的业绩,大致有:一、开创字形排局的形式,拓宽了棋文化的内涵;二、将表演象棋作为劝募的手段,为当时的爱国抗日筹集资金,从而使象棋纳人爱国服务的范畴;三、收集散处于民间的棋艺资料,编撰《象棋谱大全》、《象棋指要》等著作,为象棋艺术积累文化资料;四、提倡象棋活动不遗余力,促进了当时象棋活动开展和繁荣;五、首先学习和提倡国际象棋(当时称万国象棋),并营造了一定的气氛,为今后的推广打下了基础;六、以自身不断弈棋的经历,间接证明了弈棋有利于健康长寿,从而展示棋文化的另一个实用层面。
(一)启蒙与起步
谢侠逊,名宣(小名卿源),侠逊是他的字。清光绪十四年(公元1888年10月1日)出生于平阳一个务农兼小商贩之家。谢幼年时家境贫困,曾为人当过牧童。在读私塾的几年里,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,初步有了爱国之心。19岁时,考入温州师范学校读书,在接受新文化中,爱国思想愈益形成。后因其父经营烟丝业破产并忧郁而死,家庭经济陷入困境,谢不得不中途退学,曾在白沙湖小学、北港河小学、龙河小学教过书。直到 1916年进人上海《时事新报》编象棋专栏,才开始了光辉的棋艺生涯。
谢的父亲公出,很爱弈棋。受其父的影响,谢自幼即爱好象棋,并以自己的钻研取得进步,13岁时即打通乡里无敌手。其时温州有个陈笙,是晚清时的全国著名棋手,长年在南门摆设象棋擂台。谢即向其父提出去温州攻陈笙的象棋擂台,得到父亲的支持只身前往。
平阳离温州约130华里。这天,13岁的谢侠逊乘小船到飞云港,渡江后到达瑞安码头,再穿过县城,于东门乘小船到温州南门。此时的陈笙已年过半百,门徒众多,见是一个小孩攻擂,起初不肯对弈,说要20元彩金,在谢的多次恳请下,才勉强答应。不料第一局竟谢胜,第二局陈开足马力才扳回一局,第三局 双方都不敢轻视,弈成和棋。
(二)首创字形排局用于爱国宣传
谢侠逊对于象棋的贡献,首推创造性地使用“字形排局”,并通过题解的方法,和当时的政治事件联系起来,达到宣传的效果。早在1901年,谢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,激于八国联军人侵北京、火烧圆明园等罪恶事件,为了表达心中的愤怒,他创造性的排出黑方八个棋子,直追红方主帅的一个棋局,取名为《八国联军》。由于当时年岁小,棋历尚短,又因平阳是小地方,谢不知道如何发挥作用。1912年,满清直如被推翻,中华民国建立,喜讯传来,谢侠逊情不自禁地创拟了《鄂军起义》的排局,局势取红炮首先发难,象征武昌起义,附题名为:匹夫倡议武昌城,扫尽鲸鲸草木惊。由于此时的谢生活阅历都有增长,遂投寄《时事新报》,很快在报上发表。接着谢又将前拟的《八国联军》投寄,由于加上题解,通过娱乐,宣传爱国,报纸以征答形式发表,吸引了许多爱国人士。最后由三名知识分子获得一、二。三名,首选是江南名士吴县潘定思,第二名为《四明日报》主笔冯友笙,第三名为丹徒赵瑞侯教授。谢也因此结识了潘定思。
1915年,袁世凯窃国称帝,对日签订了卖国的“二十一条”。国内一片反对,这又激起了谢的义愤。因谢已结识了潘定思,两人经过通信商议后,排出以国耻为主题的三十个“字形排局”,其中国耻纪念二十局(另十局为时事新局),第一局为“鸦片战争”,排“土”字形。题解为:鸦片亦名土药,故本局以“土”字为纪念。另附国耻小史曰:道光庚子,粤督林则徐烧毁英商鸦片,英人率兵攻陷舟山群岛及上海、镇江等处,乃割香港全岛与之议和,赔款二千一百万两,并开上海、福州、广州、厦门、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。
(三)编撰《象棋谱大全》
编写《象棋谱大全》是谢侠逊对象棋事业的贡献之一。
晚清时,人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,特别在农村,建词堂庙宇及搞赌博等十分猖撅。少年谢侠逊对此深恶痛绝,就有提倡象棋的理念。谢想编写《象棋谱大全》,也和他早年负于林弈仙有关。1903年前,谢以少年棋手的身份,逼和大名手陈笙后名声远播,这情况让永嘉籍国手林弈仙知道了,他在回乡之际特地在平阳一停,并向谢约战。此时谢已16虚 [1] [2] [3] [4] 下一页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