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扬州三剑客”之一朱剑秋,是“三剑”中出道最迟、年岁最轻的一位。不过,他又是“三剑”中享寿最高的一个。是不是因为他个子比较瘦小又有文化的缘由?或是因为他有幸活到解放后过上安宁而又有保障的生活,心情比较乐观之故?不过,我们从朱剑秋的生活足迹去求索,他之所以成为长寿老人之一,除上述原因之外,和他比较达观,坚持弈棋不止,心灵比较充实有关。
朱剑秋,江苏省扬州市人,清宣统元年(1909年)出生,身高约1.65米,稍长的脸庞,待人谦和,但棋风却刚健泼辣,以敢于搏杀著称。朱虽于扬州成长,但成年后移居上海,并代表上海弈战,解放前夺得过“上海•南京埠际象棋比赛”第一名、“江南象棋比赛冠军”等名衔。解放后,又多次为上海队在全国团体赛中夺魁、得名次,他本人则得过全国赛第四名等,是建国后的第一批象棋大师之一。所以说,尽管朱剑秋成长于扬州,但丰硕成果结在上海。
(一)一盘有意义的棋
青少年时,朱剑秋在扬州读过初级师范,当过小学教师。因有争雄棋国之心,在研究棋艺方面倾注了较多精力。
年幼时,就酷爱弈棋。民国初期扬州棋风较盛,朱一边读书,一边习弈;参加工作后,也是工作不忘弈棋,在一步步习艺研究中,棋艺逐渐提高,还形成了敢于搏杀、善于搏杀的风格特点。
大约到了20岁左右,朱剑秋的棋艺已渐趋成熟,在和当地的“哼哈二将”杨万源、朱锦堂交手时,已胜多负少。为了多方面测试棋力,以利外出访问,朱多次托人转请老名手王浩然对弈指导,但王一直未有回应。
1930年春节后,朱原想经王浩然指点后再外出的想法看来要落空,于是,他准备提前进军上海。然而就在朱行前,王浩然着人来找他。原来王浩然自封刀退出棋坛第一线后,对扬州的后起之秀仍十分关心,听说朱要去上海闯世界,就决定满足朱的要求,对弈一局,测测棋力。
据《朱剑秋倾慕王浩然》载:这盘棋共弈了三天,虽以和棋终局,但王浩然比较满意,对朱说,看你现在的水平,的确可以到外面去闯世界了。又问朱:下过这盘棋后是否嫌我太慢?当朱回答确有此感觉时,王说:慢有慢的好处,认真下一盘棋,漏着必然少了,比草率下十盘棋还要受益。何况,在耐心等待对方应手时,还可培养养气的功夫,是成为一流棋手不可缺的。听了这些教晦,朱剑秋茅塞顿开,在今后数十年征战中,每逢处于下风时,常自我调整情绪,鼓气再战,且仍敢于搏杀,共弈出好成绩来。朱自忖这是一盘最有意义的指导棋。
(二)弈游江南棋国
离开家乡的朱剑秋,首先来到名棋手如林的上海试艺,第一仗对湖北名手吴湘亭。吴的棋风谨慎而细腻,但思路缓慢,有“慢国手”的誉称。而朱凭年轻人精力充沛及精熟的棋艺,以迅猛雄健的棋步,一天内竟连胜吴淞亭两局,很快小有名声。
朱剑秋大弈饶子棋,以求生活的基本保证,好在他的棋风勇猛泼辣,行棋大刀阔斧,杀下手更是高人一等。但是,他知道要在大上海成名立业,必须弈顶手棋。为了较快的传名,最好的办法是找本地名手弈棋,因本地棋手大都属业余性质,且经济基础较好,若胜了他们,传名更快。为此,朱剑秋看准目标,一个一个地找来上海棋手的对局资料,研究他们的棋路,然后出其不意地约弈。大约经一两年时间,朱剑秋和上海的较多名手都较过艺,由于胜多负少,于是上海棋坛上慢慢传开了“扬州三刻客”的誉称。1932年,宁波举办“沪、宁埠际象棋比赛”,棋界推举朱剑秋、罗天扬、窦国柱为上海代表,对宁波的张观云、徐葆康、谢鸿元弈赛中,朱的对手是东南第一高手张观云,朱取得两战均和的好成绩。
1934年,常熟、昆山、苏州、镇江等几家报社联合举办象棋比赛,定名为“江南象棋比赛”,朱其时在镇江工作,即以镇江代表的资格,出席比赛,荣获第一。
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名棋手,朱剑秋深知以棋为生的艰难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,朱约于三十年代中期找到一份工作,进推销公债的证券公司任职,过着亦工亦棋的生活,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,随公司迁往重庆。
(三)抗日时期爱棋爱国
抗日战争期间,朱剑秋是在大后方的重庆度过的。
朱剑秋怎么会随着抗日战争而迁居后方的重庆呢?这要和“棋坛总司令”谢侠逊谈起。
三十年代前期,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深入侵略我国。一些爱国人士、爱国学生激于义愤,纷纷起来宣传抗日,棋界也不例外。早在二十年代谢侠逊先生以“字形排局”刊诸书报,宣传抗击外侮,又以象棋义赛(表演)所得,捐作抗日。随着抗日形势的全面发展,募捐工作,更有所加强。朱曾多次和谢侠逊谈起参与宣传之事。后来,朱剑秋终于进了劝募公债部门工作。日本占领 [1] [2] 下一页
|